早上和可立聊天的時候(陳可立妳這無業遊民最近怎麼老是出現在我文章裡),講到我們都要相信以後會有很好的生活。

自我期許的力量有時是遠遠超過你我所可以想像的,當時想到的是心理學上的「自我實現預言」,這可能是在修過普心多年之後還能夠記得的一點點小常識。簡單的說明是這樣子的:


「自我實現預言」的概念首先是由社會學家莫頓(Robert Merton)在1948年所提出,意思是說,一個人的預期會改變引導著他往後的行為,逐步使得預期真的實現。

心理學家羅森沙(Robert Rosenthalo)和雅各布森(Lenore Jacobson)在1968年所做的著名實驗證實了這個理論,他們在學年開始時先讓小學生們作智力測驗,然後隨機選出兩成的孩子,告訴他們的老師,這些孩子「智力上極有潛力」。學年結束之時,實驗者再度對全部學生作了一次測驗,發現先前被標籤為有潛力的孩子果然表現優異,超出原本同水準的其他孩子。他們發現,老師的預期顯著地改變了他與這些學生互動的方式,放更多的注意力在他們上,而這些孩子也感受到老師的關愛,進而真的提升了學習表現。

「自我實現預言」不僅僅發生在正面預期,也同樣在反面預期發生效果。比如說,如果你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倒楣鬼,於是只著眼於發生在你身上的壞事,那麼倒楣事情可真的會越來越多,導致你更加地認為自己果然很倒楣。 —《網路與書》

第一次聽到這個理論的時候受到很大的震撼,除了很明顯的,當你對自己有正向的期許時,伴隨而來的就是帶你向前的正面力量,再來就是你對一個人的態度有時在不知不覺中也會造成出乎意料的影響,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我想我應該有對當時的家教學生充滿愛心,耐著性子沒爆炸至少一星期左右吧。

每次我和人提到這個理論都會順便講一下潘朵拉盒子的故事,因為太多人聽過,而且我也只有這幾招,在這裡就不再寫一次了。總之就是,潘朵拉還是把希望留給了在世間與各種苦難奮戰的人們,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只要有希望和期待,那麼你就會真的如你所願。所以所有我身邊覺得自己很衰(或是強烈指責是我帶衰)的朋友們,一定要相信自己可以活得更好(也要相信真的不是我帶衰),你們都值得更好的人,更好的生活的。

晚上把曾經在大四上學期陪伴我渡過無數個低糜夜晚的江美琪重新拿出來聽,不知怎麼地,心情突然異常地平靜了起來。也許這就是阿轟每次都說我真的很愛療傷系歌手的原因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scet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